1、来自网络公开云,本站不存储资源。
2、资源文件均为第三方站点页面。
3、仅学习和交流,不得商业用途。
4、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删除。
5、请阅读以上声明,同意继续访问
说起写文章这事儿,咱这村里的小李头儿,那可是出了名的“笔杆子”啊。他那文章,就像是夏天的西瓜,又甜又凉快,让人看了心里直痒痒。今儿个,我就来跟大伙儿说说,小李头儿是怎么练就他那拿手好戏的。
话说那一年,小李头儿刚从城里回来,那会儿,他还是个愣头青,啥也不懂。那时候,咱村里正流行写日记,小李头儿就跟着学了起来。他那日记,写的啥呢?不是啥高大上的事,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,啥“今天早上起来,发现鸡窝里多了一只鸡蛋”,“中午吃了啥啥啥”,整得村里人一看,乐得哈哈笑。
后来,小李头儿觉得光写日记不过瘾,就想写小说。那时候,村里还没写小说,他算是开天辟地了。他先是从《故事会》里找灵感,把里面的故事改头换面,搬到咱村里来。这一写,可不得了,村里人纷纷抢着看。
小李头儿写小说,那可是有窍门的。他先是从咱村里的老少爷们儿身上找素材,啥“张三家的狗咬了李四家的鸡”,“王孙女考上了大学”,这些事儿,被他一写,顿时生动活泼起来。再加上他那一口河南方言,那文章,就像是豫剧一样,唱得人心里热乎乎的。
有一天,小李头儿写了一个故事,说的是村里有个光棍汉,为了娶媳妇儿,硬是把自己给“练”成了个运动员。那文章里,他把光棍汉练功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,让人看了直想笑。他说:“那光棍汉啊,每天早上起来,先跑十里地,然后练举重,晚上还要跳绳,那可真是拼了老命了。”
村里人看了,都说:“这小李头儿,真是把咱村里的事写得栩栩如生啊!”还有人说:“这文章里头,咱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,真是逗乐了。”
小李头儿听了,嘿嘿一笑,说:“我这可是有秘诀的,那就是把咱村里的事,用河南方言写出来,再掺和点俚语,那文章自然就有了力。”
就这样,小李头儿的越来越大,连城里的人都知道了。有人问他:“小李头儿,你这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?”他笑着回答:“其实也没啥,就是用心去观察生活,然后用河南方言和俚语把它们串起来,就成了。”
如今,小李头儿已经是咱村里的“文豪”了。他的文章,不仅让人笑,还能让人思考。你说,这写文章,不就图个乐呵嘛,小李头儿这手艺,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!